江汉平原不同稻作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早稻、晚稻、中稻、虾稻和再生稻5种稻作类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验,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特征、总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准确评估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H_4排放集中在水稻前期淹水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虾稻(85.7 m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71.7%~191.5%。N_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中期晒田和施肥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再生稻(1100.7μ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16.8%~654.9%。CH_4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N_2O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虾稻;总增温潜势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早稻、再生稻、晚稻、中稻。CH_4排放占比为82.9%~99.0%,稻虾田高排放主要原因为持续淹水时间长、秸秆还田和饲料投入,探究该模式CH_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最低,可作为低碳减排的主要稻作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