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网 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 开
哲学
社会历史哲学奠基人伊本·赫勒敦
本文是作者李振中先生为其所译伊本.赫勒敦著《历史绪论》一书所撰写的长篇序文。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生于突尼斯,是阿拉伯历史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他是亚里士多德以后,马基雅弗利之前这一时期中社会科学家方面最著名的人物。希腊哲学家全力研究的是"原动力"、"第一动因"等天上的神学问题。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他们基本是围绕宇宙的起源、造物主、理念、第一推动力、先知和天启、主宰的全能和人的自由意志等神学范围和思辨范畴之内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体系。伊本.赫勒敦认为"这是哲学研究的天上神境,他们提出的学说和论点,连他们自己也无法证实。我们应该研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远远超出对神界的理解和了解。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观察和感觉,认识到许多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我们可以分析出他们的前因后果。"因此说,伊本.赫勒敦改变了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研究的方向,创立了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伊本.赫勒敦一生坎坷,阅历丰富,观察入微,结论深邃,最终写成《历史绪论》一书。书中着重写出气象带、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种族、血缘、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看到游牧社会,先于文明社会,人类通过经济发展,从游牧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一个国家最初是武力取得政权,然后是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再往后是纵情享受,不求上进,最后是全面崩溃和毁灭。伊本.赫勒敦还研究了商业经济,从游牧民族简单的手工业到城镇的复杂的制造业,指出工业产品在这个发展中是否有利润,要看他成为消费品的需求程度而定。伊本.赫勒敦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几百年后由欧洲学者继承发扬。意大利近代哲学家维科、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法国哲学家孔德、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以上这些不同国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受到伊本.赫勒敦的影响并发扬光大。此书译者李振中先生,回族,上世纪50年代受周恩来总理指派,前往埃及开罗学习阿拉伯语,学成归来,任教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著有《阿拉伯哲学》。本书根据黎巴嫩书店1990年出版的《历史绪论》阿拉伯文版第4版译出。同时,参考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历史绪论》1980年第2版。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李振中先生在本书序文中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作了一个简要的比较,指出两种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契合点。他说:"这对于帮助中国读者了解阿拉伯国家和历史及其发展规律,了解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了解阿拉伯民族内在的心理情愫:他们为什么对宗教信仰那样执着?!他们的族亲意识为什么那么强烈?!他们之间的宗派斗争为什么又是那样激烈和残酷?!延续千年而无穷期?!""当我们对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体系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比较,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不要一听说‘有宗教》中说:"伊本.西那是中世纪阿拉伯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杰出的科学家和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的著作很多,内容包括哲学、医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文学和音乐等。他的长篇巨著自成体系,尤其在哲学问题上,如关于灵魂、关于认识论、关于形而上学等,都有着独到的贡献,对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先生文章说,伊本.西那在促进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1952年他诞生1000周年的时候,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巴格达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之后,伊朗和前苏联也分别举行了各种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东方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他列为世界名人,举行了纪念活动。在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下,我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全国文联、中苏友好协会、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全国科技协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医学总会等7单位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阿维森纳(伊本.西那)诞生千周年、达.芬奇诞生500周年、雨果诞生150周年和果戈理逝世100周年共同举行了纪念活动。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学家、时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先生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了和平民主与进步事业》的学术报告。郭沫若说:"中国人民抱着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敬意和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信心,在我们的文化史上值得纪念的‘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和世界人民在一起,纪念阿维森纳、达.芬奇、雨果和果戈理。"郭沫若说:"阿维森纳和亚里斯多德一样,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他的确是中古时期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中的一个。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在哲学思想上有大胆创见的人。与宗教观念相结合者的先验主义在他的时代是‘正统’思想。他不顾这种正统思想而主张物质世界并不是神所创造的,一切知识要从实际经验中取得。以这种唯物论思想为基础,他坚持的科学研究精神。因而,他不仅在医学上,而且在地质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阿维森纳是中世纪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大师。在中世纪大部分欧洲人在科学文化上处于‘黑暗时代’,中国唐朝的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是当时人类文化的高峰。阿拉伯文化上承古希腊的文化成就,近代的欧洲文化的发展受赐于阿拉伯文化很多。人类文化的总成果是东方和西方的每一个民族、每一时代的人勤恳的努力所累积而成的。在纪念阿维森纳时,使人特别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李振中先生文章中,援引郭沫若先生报告中所说:阿拉伯文化上承古希腊文化成就,近代的欧洲文化受赐与阿拉伯文化很多。信哉!郭沫若大师此言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专家萨利巴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阿拉伯科学》大文,丛郁译,发表在《视界》第1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回族研究》2002第2期全文转载。阅读此文,却有石破天惊之感,原来盛传多年欧洲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是建立在波斯天文学家奈绥尔丁.图西(1201—1274年)的数学定理的基础上的。萨里巴的研究揭示出,图西的数学定理对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正如《视界》编者在《卷首语》中所写:"科学家萨里巴的文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阿拉伯科学》,利用他在梵蒂冈等处档案中发现的一批阿拉伯科学文献,阐明哥白尼在建立他的天文学体系过程中,所依据的最关键的数学定理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科学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多层多向关系,伊斯兰世界和文艺复兴的欧洲之间的分界其实是模糊不定的。这就完全打破了‘哥白尼革命’的神话性,也对文艺复兴是否欧洲人的贡献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我们相信,对那些至今迷信欧洲/西方才是现代文明发源的人,这篇文章应该是一服清醒剂。"从公元7世纪到14世纪之间,继承古希腊的伊斯兰科学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它的西传开启了文艺复兴之光,为随后出现于欧洲的科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单是从波斯伊斯兰天文学家奈绥尔丁.图西的研究成果对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伊斯兰科学的历史地位如何强调均不过分。对此,美国原总统尼克松说:"当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的肩膀上。"([美]尼克松:抓住机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由于给李振中先生大作伊本·赫勒敦《历史绪论》译序写编者按,自然地想到了伊本.西那、奈绥尔丁·图西,三人都是对欧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当2011年9月,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在银川召开之际,介绍上述三人的科学成就及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是有意义的。
领 域:
哲学
格 式:
PDF原版;EPUB自适应版(需下载客户端)
5 540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权益
手机阅读本文
下载APP 手机查看本文
回族研究
2011年03期
论文一键智能排版
排版交给我们,时间留给研究
立即查看 >
相似文献
图书推荐
相关工具书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