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网 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 开
手机知网|搜索

"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

郝永华

  自克里斯蒂娃提出 互文性 这个概念之后, 互文 性 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志性术语。 互文 性 作为一个关系性概念,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 错、彼此依赖的若干形式--人言己用、拼凑、掉书袋、 旁征博引、戏拟(parody)、模仿与仿作等等。互文性概念 产生的背景是解构主义和当代西方文本创作研究,于 是它就使上述传统文本手法具有了当代的理论内涵。 互文性理论可以分为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两种基 本范式。广义互文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和 罗兰·巴特。他们的互文性理论主要从后现代哲学,尤 其是语言哲学获得理论基础,从语言自足论出发,否定 作者的主体性,取而代之的语言和文本成为新的主体 并相互对话和交织--不存在文本,只存在文本之间 的关系。狭义互文性与传统的 影响--渊源 研究大 致相似,它不像广义互文性那样从对语言的性质作出判 定入手认定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本,而是将互文性认定为: 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即重视互文关 系的可辨认和可论证性。它的代表人物是热奈特。本文 试图考察互文性理论对于刷新我们文学观念的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互文手法;文本构成;文学史模式;后现代主义作家;基础理论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出处]: 《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格式]:PDF原版; EPUB自适应版(需下载客户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