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首页
|
搜索
期刊导航
>
社会科学II辑
>
中等教育
现代语文
查看本刊
2006年第10期
1.
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莱芜十七中
2.
中国人学英语不应当以牺牲母语为代价
3.
异体字·古今字
4.
浅析同源词与同义词的辨析
5.
中心词分析法相关问题再论
6.
“望洋兴叹”及其它
7.
也说“XY中国”类格式
8.
论《马氏文通》之“字有定类”与“字无定类”
9.
关于《话题句的合格条件》一文的几点商榷
10.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若干问题探讨
11.
关于“胆如斗”
12.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测评成绩的主要原因探析
13.
审美语境:从实用语言走向审美语言
14.
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言学
15.
试析清代训诂学兴盛的内外因
16.
语用失误之浅析
17.
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
18.
试析动态词义的开放性
19.
表扬言语行为分析
20.
高校流行语修辞之心理探微
21.
中英咒詈语差异的文化探源
22.
汉字注音方法刍议
23.
聊斋俚曲中歇后语的分布与类型
24.
言者“有意”,听者“有心”——从称谓语看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
25.
《孔雀东南飞》中的用词识别二题
26.
艺术语言语法超越初探
27.
论“下来”“下去”趋向意义上的不对称
28.
频率副词的选择性差异
29.
“随便”与“随意”的用法及比较
30.
“继续”的语法特征刍议
31.
也谈“兼语句”
32.
论“NP+VP+得+NP+VP”结构
33.
从《三国志裴注》来看偏指副词“相”
34.
《世说新语》与《洛阳伽蓝记》中语气词“也”比较研究
35.
《全诸宫调》引介补语的助词“得”“来”“得来”
36.
浅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动量词
37.
论《西游记》中“将”的语义与用法
38.
“像”字句的比喻性度差异
39.
移就的结构模式与认知心理学理据
40.
新闻标题中的仿拟格
41.
浅议网络语言中的别字
42.
网络论坛语言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其语言心理
43.
从博客命名透视社会文化心理
44.
广告的语言特征与修辞艺术
45.
广播广告语篇的衔接特点——照应手法运用的特点
46.
歙县方言中“了”字的用法
47.
榆中方言的词类特点
48.
浅谈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现象
49.
天南地北话“睡觉”
50.
现代语境理论在古文释义教学中的运用
51.
漫谈“之”字在中学文言文中的教学
52.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声调教学
53.
莫把“兼类”当“活用”
54.
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方法的探讨
55.
浅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
56.
蒙古国人学汉语“洋腔洋调”分析及其对策
57.
从普通话测试谈师范院校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58.
大学生语言修养的提高与现代汉语教学新思路
59.
由“开开心心”看汉语AABB式重叠词的意义条件
60.
“好好说话”也别矫枉过正——从2006年元宵晚会的一个相声节目说起
61.
需要读音的标点符号
62.
别致的联缀
63.
《汉语大词典》释“倨句”献疑
64.
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
65.
别开手眼 证据渊博——纪念陈第《毛诗古音考》刊刻四百年
66.
张静语法思想述评
67.
语言文字网
68.
“虽无华屋朱门气,却有琪苑瑶草香”——评李海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社会语言学阐释》
69.
关于“六书”假借
70.
《史记》成语研究
71.
南北朝第一人称代词“身”
72.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稿约
期 号: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出版年:
2019
2018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