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首页
|
搜索
期刊导航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中国文学
文学界(理论版)
查看本刊
2011年第03期
1.
论晚唐至宋初艳情词主体意识的演进
2.
对人性的考验——论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之丝》、《魔术》和《杜子春》
3.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次要人物分析
4.
相知相契意 悠悠修竹情——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5.
《死在午后》的跨文体写作
6.
浅析金钟儿与尤二姐的相似之处
7.
浅谈牛浦的“成功之路”
8.
探寻隐秘世界中的永恒价值——论苏童成长小说的主题
9.
试论马步升散文的美质特征
10.
浅析《虹》中的女性主义观
11.
约翰·斯坦贝克作品中美国梦难圆的原因
12.
孤独的追逐——阐释卡夫卡的一则小寓言
13.
矛盾的女性观: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
14.
古诗鉴赏之“读懂”方略
15.
孤独的单恋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分析
16.
试论《骆驼祥子》女性角色悲剧性
17.
《秦腔》里的疾病隐喻
18.
彼岸的偏执——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缺憾
19.
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小说中的荒原意识探析
20.
孔孟天命观之比较
21.
论新版《红楼梦》的改编
22.
从《潇湘雨》和《秋胡戏妻》看女性的出路
23.
《伊势物语》与《本事诗》
24.
《阿尔刻提斯》——神谕与梦的隐喻
25.
浅谈西部小说之内容
26.
试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与曹禺《雷雨》的特点
27.
试论顾太清诗词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28.
生命与自然的较量——读《生火》后感
29.
浅谈在小说中对于第一人称叙事的运用
30.
矛盾交织背景下的错与罚——论路遥作品中的“城乡交叉地带”
31.
论林海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32.
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小孩》语相学解读
33.
浅析古今字和通假字
34.
《论语》“负版”释义辨析
35.
从违反合作原则角度分析修辞效果的产生——中英语篇实例分析
36.
VP壳理论框架下的英汉中间结构生成研究
37.
试比较《汉英词典》(修订版)与《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38.
对《道德经》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39.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海上花》英译
40.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41.
《望岳》英译版和阿译版的对比研究
42.
小析汉语触觉形容词“软/硬”的词汇语义
43.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44.
目的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5.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46.
浅谈网络新词“二”
47.
谈“官人”的发展演变
48.
陕北方言中的《老乞大》词语释例
49.
论布龙菲尔德的基本语言观——行为主义理论对布龙菲尔德语言观的影响
50.
明示——推理模式中语境的作用
51.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是”浅究
52.
试议否定副词“不”的语义指向特征
53.
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的语用新解
54.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55.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56.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和思维
57.
从英语发展的角度谈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58.
浅析中英文中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
59.
中国先秦时期与欧洲古希腊时期的语言研究特点比较
60.
试析语言表达中“言不尽意”的深层原因
61.
《红楼梦》译介及其全译本对比赏析
62.
刍议词类划分的标准
63.
从三个平面的角度看“人称代词+职务类指人名词”与“人称代词+的+职务类指人名词”的差异
64.
现代汉语“的”字分析
65.
浅谈孔子“仁”“礼”思想
66.
人性的游走与复归——《洼地上的“战役”》重读
67.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68.
简论张炎《词源》对前代词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69.
议沈从文创作中的“天人合一”
70.
竹林之游与林下风气
71.
浅析苏轼词在创作方法上体现的“超然”思想
72.
浅析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73.
天仙配
74.
华亭文学与《华亭百咏》
75.
浅析《镜花缘》的社会理想
76.
关于咏史诗的发轫之初——以孟坚、太冲为例
77.
一曲悲歌唱尽,无限惋惜在心——李将军悲剧的性格因素
78.
浅论衍圣公对四氏学堂的影响
79.
余华的苦难叙事——血腥的“世界”与苦难中的“温情”
80.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81.
《诗经》中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婚恋观
82.
试析《红烛》中闻一多的生命追问与反思
83.
唐代岭南地区的生存环境
84.
论清代文言小说流派之传奇与志怪的相互融合
85.
从《“小趋”记情》浅析杨绛的干校文学
86.
解析嘉莉妹妹欲望的不可满足性
87.
超越女权——多丽丝·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主题研究
88.
炙热的冷漠——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双重人格”的心灵普遍性
89.
伍尔夫对人类社会的救世良方——论《达洛维夫人》中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90.
从《远大前程》中不同人物的“远大理想”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91.
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
92.
加西亚·洛尔卡诗歌中的“死亡”主题
93.
李惠善《红蝴蝶》中的“红蝴蝶”意象
94.
浅析劳伦斯作品《虹》中的生态伦理
95.
浅析《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人物原型
96.
匈牙利事件和苏联的政策
97.
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98.
明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读司马周新著《茶陵派与明中期文坛研究》
99.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
100.
浅析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观
101.
浅析《西游记》中紧箍咒的象征意义
102.
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103.
《庄子·逍遥游篇》新探
104.
浅析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
105.
浅析《古诗十九首》
106.
唐代送别诗草意象研究——以春秋两季为例
107.
浅析诗经女性生命
108.
国风中的美人形象及其对汉乐府的影响
109.
从张艺谋的三部作品看中国电影的后现代转向
110.
回望老电影,品味经典风骨——《办公室的故事》中的戏剧化与现实主义
111.
谍战剧崇高英雄形象的塑造
112.
浅论谈话类新闻节目的策划
113.
浅谈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
114.
《洛丽塔》的电影化倾向
115.
试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人物塑造
116.
《立春》:一首曲高和寡的艺术悲歌——论理想的失落与现实的回归
117.
《未知死亡》中爱情主题的表达技巧
118.
重现《孔子》——关于仁的解读
119.
武强年画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启示
120.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121.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
122.
室外风景写生感悟
123.
《呼兰河传》话本特点
124.
浅谈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特征与演奏风格
125.
论陆机的文艺审美观及其影响
126.
《黑暗的心》叙事艺术初探
127.
关于周国桢老师艺术分期的探讨
128.
浅谈苏舜钦宋夏战事诗的艺术性——多重艺术性相融合的诗歌
129.
试论骆宾王抒情诗“言志缘情”的艺术特色
130.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前景
131.
韩寒——叛逆的新生代顽主
132.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建筑文化评价系统
133.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饮食对比研究
134.
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135.
浅谈英汉“红、蓝”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136.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137.
论语文教育中对学生民族性格的教育与培养
138.
“恶搞”文艺作品盛行原因的探析
139.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野下探析微博的消费文化
140.
张大千热爱戏剧的文化生态因素分析
141.
地名与民族文化小议
142.
论安徽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开发利用
143.
论榕江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观
144.
浅谈国内高等声乐教育的现状
145.
论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46.
浅谈民族文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借鉴意义
147.
论城市旅游规划
148.
浅析网络语言的隐喻性
149.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50.
网络时代下的网络小说
151.
中国红歌会成功之模式与理念探析
152.
从网络日志转载的盛行看80后同辈群体的认同迷失
153.
电视相亲节目利用文化工业虚假性对非主流价值观的营造——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渲染“拜金主义”为例
154.
二级阅读——看清教主义如何影响《洛丽塔》在美国的接受
155.
家训形成原因之初探
156.
丧葬礼仪的人文价值探寻
157.
论观光农业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58.
网络热词的模因论解读
159.
观念的泛化——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浅析
160.
精神特质:当代人类生存与艺术的双向生成
161.
网络媒介视野下的网络散文
162.
消费·内爆·超真实——关于鲍德里亚理论之网络随想
163.
从节庆文化活动谈鹤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164.
问诊:都市人阅报“审美疲劳”综合症
165.
论广西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66.
不同心理学视野下的原型观
167.
对“读书无用论”的理性思考
168.
对朝鲜族民族文化发展的浅显思考
169.
德中大学理念——以柏林洪堡大学与清华大学为例
170.
关于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研究
171.
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综述
172.
聆听动物生命的悸颤
173.
论新闻活动的两种认知
174.
文化启动的研究综述
175.
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
176.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应付方式与交往焦虑的研究
177.
浅析译者自身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178.
职业紧张的研究现状与方向
179.
谈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与祭祀观念
180.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文学欣赏》课程的偏重
18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英美学者关于古罗斯国家起源研究
182.
试论先秦城址的选址及规划
183.
对农村教师生存状态改善对策的思考——来自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
184.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符号学解读
185.
树立文化品牌的对外传播
186.
北京2008申奥片中的中国形象——看申奥片如何通过表征系统构建中国形象
187.
试析“给力”的来源及运用
188.
《文学界》下旬刊优秀作品评选启事
期 号: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出版年:
2013
2012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