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首页
|
搜索
期刊导航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中国文学
时代文学(下半月)
查看本刊
2011年第02期
1.
著名画家姜文浩
2.
鲁迅写作日记
3.
文学创作的小起点
4.
Lily(中篇小说)
5.
葡园(散文)
6.
半岛手记(散文)
7.
你是谁的情人
8.
井喷了
9.
风笑的诗
10.
你(外二首)
11.
踏破夜色(组诗)
12.
沂蒙大地(诗六首)
13.
七律十首
14.
彷徨、躁动的灵魂——论贾平凹在近年长篇小说中塑造的农民形象
15.
残雪小说的意蕴: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现代生存境遇
16.
论《尘埃落定》诗意叙事的艺术魅力
17.
论《汉家寨》意象的多重意蕴
18.
文艺批评庸俗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19.
“I”在惠特曼《自我之歌》中的意象探析
20.
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角度解读《女勇士》
21.
《我的安东尼娅》中吉姆的回归
22.
从文化视角解读荀子的《劝学》
23.
《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时间艺术
24.
契诃夫“内在的”戏剧分析
25.
浅析福克纳小说的叙事策略
26.
艺术创作的元戏剧式的指称——评贝克特的文学剧作《言语和音乐》和《卡斯康多》
27.
庞德《神州集》意象研究
28.
《普宁》的存在主义解读
29.
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联姻——以小说《紫颜色》为例
30.
从《棉被》来看日本“私小说”的现实性与虚构性
31.
理性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意象”手法的运用
32.
奴隶制度的梦魇——《马奇》的创伤解读
33.
从《他们仰望上苍》中看黑人女性自我成长
34.
失衡的世界 生存的挣扎
35.
由“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看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
36.
惠特曼和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7.
“两只眼睛”看欧洲文艺复兴——兼论文艺复兴消极因素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8.
《富家子弟》中人物的双重性格分析
39.
草原与市镇的双重空间——《我的安东妮亚》主题新解
40.
叙述:一种疗伤的仪式——伍慧明小说《骨》的创伤主题解读
41.
凯特肖邦与自然主义
42.
《双城记》中人物的创造性叛逆——重塑
43.
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文学》
44.
美国社会体制下的黑人悲剧——《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悲剧原因分析
45.
草:对战争的思考
46.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伦理追求与情感道德
47.
刍议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48.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49.
非华裔越南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偏误现象分析及纠正对策——兼论汉越语言类型比较
50.
口译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
51.
功能语言分析对文体研究的启示——以演说辞《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52.
“赐”与“施”在《左传》中的考察
53.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语用预设分析
54.
汉英形象性习语的比较及翻译
55.
社会语言学中的日常生活语言暴力倾向研究
56.
俗字与正字
57.
论《去者日以疏》的绝世孤独意识
58.
薛宝钗与玫兰的形象比较分析
59.
自然高妙 造乎自得——读《白石道人诗说》
60.
论唐代宫怨诗的悲美意识
61.
论建安二十二年瘟疫对魏初文学的影响
62.
浅论《品花宝鉴》对同性之恋的解读
63.
林黛玉“含露目”考辨
64.
简论韩国朝鲜时期文人对杜甫的接受情况
65.
从题材上解读刘孝威的乐府诗
66.
从任氏到潘金莲——男权意识笼罩下的中国古代女性
67.
盛唐干谒诗及美学特征
68.
试论陈子昂的文人气节及其“风骨说”
69.
从爱情文学中洞明爱的真相
70.
《沉沦》中“他”的矛盾心理
71.
从无助感看中日家庭文化——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比较
72.
王国维“境界”的生成对叔本华美学的继承
73.
浅析宫崎骏动画作品的特点
74.
精神分析美学中理性与感性的争锋与融合
75.
论荀子的“虚壹而静”
76.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山楂树之恋》
期 号: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出版年:
2015
2014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