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首页
|
搜索
期刊导航
>
农业科技
>
安徽农业科学
查看本刊
2008年第17期
1.
农药残留降解模型的参数估计
2.
棉花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
3.
稀土甘氨酸抗坏血酸配合物的研究
4.
纤维素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5.
超声降解香菇多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6.
生物拆分法制备D-天冬氨酸
7.
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
8.
葡萄籽中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研究
9.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10.
X射线和荧光照射对三叶草叶片超微弱发光的影响比较研究
11.
多组分相关分析技术在近红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2.
一种三氮唑类杀菌剂中杂质的检测及结构鉴定
13.
被子植物分类依据评述
14.
植物抗旱耐盐机制概述
15.
施氮量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16.
铅胁迫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和八楞海棠生长影响的研究
17.
低温胁迫对沙棘电解质渗出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18.
GA_3和IAA对慈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积累的调控
19.
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0.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冬枣叶片叶面积与比叶重的影响
21.
Cr~(6+)对皱叶留兰香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22.
6-BA、GA_3对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的影响
23.
3种冬青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24.
岷江柏与尾叶桉幼苗耗水日变化特性研究
25.
铕离子对萝卜液泡通道影响的膜片钳法研究
26.
磁化水处理大豆·玉米和水稻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27.
植物一氧化氮及其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8.
野生天麻·栽培天麻的RAPD和AFLP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
29.
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柱状黄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30.
新农村规划中的村庄特色研究
31.
3种树木节和节间导管接触角的研究
32.
紫斑百合的组培快繁研究
33.
甘蓝型油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
34.
不同因素对油樟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5.
鸡γ-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
36.
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分子监测
37.
5种蔷薇遗传多态性的AFLP分析
38.
靶向Annexin A3短发夹环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9.
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0.
水稻SGR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41.
16S rRNA基因序列在动物消化道细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42.
苏云金芽孢杆菌普鲁兰酶编码基因amyX的鉴定与重组酶性质研究
43.
弓形虫微线体蛋白MIC3基因在大肠杆菌内的高效表达研究
44.
富集培养促进宏基因组途径获得聚酮酶基因的研究
45.
酿酒酵母菌关键酶基因剔除对谷胱甘肽合成的影响
46.
不同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水稻秀水128产量的影响
47.
水稻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其应用
4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观察与分析
49.
大豆丰歉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50.
播期对强筋小麦9356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51.
山西省降水特征和玉米产量变化分析
52.
麦套春棉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育动态的影响
53.
新鲜和盐渍F_(21)金针菇的主要成分测定
54.
不同培养基对姬菇P_(12)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5.
金银花茎藤培养香菇试验
56.
不同浓度铁素营养液对苦荞芽菜品质的影响
57.
不同时期套袋对砀山酥梨果实外观质量的影响
58.
“平丹1号”余甘春季开花特性
59.
金太阳杏设施栽培主要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60.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天师栗生根的影响
61.
红栌与黄栌苗期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62.
大花栀子非组培微体快繁研究
63.
兰科菌根共生效应研究进展
64.
赤霉素对吊兰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
65.
沉水植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66.
牡丹休眠枝离体培养鳞芽萌动率的测定
67.
衰落桂花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68.
山东野生藤本植物资源研究
69.
菏泽市地被植物研究
70.
氮肥和Trinexapac-ethyl对草地早熟禾草坪生长的影响
71.
苇状羊茅在安康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观察
72.
大方福建柏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研究
73.
刺柏的化学成分研究
74.
浅析枫桥香榧(细榧)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75.
家蚕生物钟基因Bmtim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76.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果和蔬菜中嘧霉胺·氟硅唑·抑霉唑残留量
77.
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78.
贵州晾晒烟品种资源对根结线虫的抗性研究
79.
毛竹辐射诱变育苗的研究初报
80.
青刺果多糖对鸡血清抗体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81.
汉中地区鸡禽流感母源抗体与免疫抗体的监测及免疫程序的建立
82.
蒙古绵羊皮肤毛囊的电镜结构观察
83.
试验性黄花棘豆对绵羊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84.
贵德黑裘皮羊血液指标测定
85.
成都麻羊肉理化性状的研究
86.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87.
低聚糖饮品对肠道益生菌的调节作用研究
88.
冀东地区饲草中微量元素含量研究
89.
现代科技革命对昆虫学研究的影响及表现
90.
镧对鲤鱼遗传毒性和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91.
黏红酵母对牙鲆肠黏液黏附及肠道定植规律的研究
92.
铜·镉·铬·铅对河南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作用
93.
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药用贝类资源的调查
94.
鸟类的季节性迁徙方式与研究方法
95.
川芎各器官的生长动态分析
96.
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97.
超声波法提取黄芩中总黄酮的研究
98.
福建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99.
深山含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测定
100.
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红茂草中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101.
康乃馨花茶中8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102.
橡胶树死皮发生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103.
贵州黄精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研究初报
104.
黄冠梨果实花斑病与果实钙·氮含量的关系及防治方法研究
105.
21种植物提取物对番茄早疫病菌等3种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106.
稻瘟病菌分离及保存方法研究
107.
竹笋象甲的研究进展
108.
博落回杀虫作用的研究
109.
几种药剂防除直播稻田水三棱草初探
110.
几种农药对螺旋粉虱卵的致死率及孵化死亡率影响
111.
新型缓释肥氰氨化钙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12.
硝化抑制剂ATC对尿素氮转化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113.
湖北十堰烟区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状况分析
114.
毛鸡骨草GAP基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与供肥能力研究
115.
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116.
不同水分条件下镉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
117.
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水化学响应研究
118.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分异研究
119.
2008年初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120.
长江中游地区夏季气温·降水与前期植被变化的相关分析
121.
四川华蓥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
122.
鹤岗市“7·28”暴雨成灾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分析
123.
沧州金丝小枣优质高产区土壤地球化学研究
124.
DEM提取坡度·坡向算法的对比研究
125.
聊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126.
聊城市气候变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27.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128.
基于遥感影像的宝鸡市金渭2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129.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不同质量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江苏淮安市为例
130.
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分布的影响研究
131.
水电开发效益分享机理研究
132.
能源微藻——葡萄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33.
利用污泥生产生态水泥的可行性初探
134.
能源植物资源及应用潜力概述
135.
我国地质公园旅游形象测量研究
136.
四川滑坡灾害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137.
镇域产业集群化研究——以黄金湖水产业聚集化为例
138.
TiO_2负载钡铁氧体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光催化性能研究
139.
基于RS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140.
200713号台风暴雨分析
141.
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142.
仙女湖水体中氮素变化特征分析
143.
基于Skewness纹理的北京城市化区域提取
144.
日本柳杉在不同岩性土体上的生长情况研究
145.
磷石膏改良盐碱地的研究进展
146.
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前景
147.
木薯酒精生产中厌氧消化液的回用工艺研究
148.
盐渍地人工苜蓿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改良研究
149.
土壤中铜污染研究进展
150.
几种杀生剂的杀菌规律与作用机理探讨
151.
除草剂莠去津对斜生栅藻种群的毒性效应
152.
聚丙烯酰胺接枝淀粉絮凝剂净水试验研究
153.
纤维素酶活性改良的研究进展
154.
肇庆九龙湖水源涵养林黑桫椤群落特征的研究
155.
冬瓜汁乳酸发酵饮料工艺研究
156.
仙人掌固体饮料的研制
157.
高汤中木瓜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研究
158.
玉米皮多糖的制备方法及结构研究
159.
基于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农民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160.
从农民纠纷视角论新疆新农村法制建设
161.
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
16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初探
163.
农民工阶层分化机制功能与政策研究
164.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适应问题探究——基于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
165.
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
166.
从美国《标准再保险协议》看中国农业再保险发展
167.
土地承包经营权论述
168.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169.
中药远志GAP标准操作规程
170.
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讨
171.
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发展路径商榷
172.
完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地方公共支出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温县为例
173.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浅析三农问题
17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175.
基于SSM模型的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176.
计算机网络在农村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77.
基于NDVI的西昌市紫茎泽兰入侵监测模型初探
178.
苹果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79.
一种灭菌新装置的设计及初步试验
180.
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缓慢原因的中长期历史考察
期 号: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出版年:
2020
2019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