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首页
|
搜索
期刊导航
>
工程科技I辑
>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查看本刊
2010年第S1期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2.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进展
4.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
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与评析——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6.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7.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分区优化
8.
我国环境状况信息公开与公众获取的回顾与分析
9.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及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影响分析
10.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分解分析
11.
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
12.
基于流域管理的排污权交易模式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
13.
华北集约高产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研究初探
14.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达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研究
15.
基于RS/GIS的乡镇级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建设——以西畴县法斗乡为例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差异成因分析——对长三角16市的考察
17.
长江上游典型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8.
城市意象理论在休闲旅游特色街开发中的应用——以哈尔滨宏景天地酒吧一条街的可行性分析为例
19.
道家、道教文化在旅游节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0.
国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特征、动因和作用
21.
韩国近五十年来发展战略的变迁——开发主义和新开发主义视角
22.
基于Theil指数的城市能源消费空间差异测度分析
23.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北京城市扩展研究
2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分析
26.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以锦州市巧鸟街道为例
27.
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
28.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29.
辽北低山丘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30.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31.
环青海湖区20年来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分析
32.
水污染物质排放减量化环境综合政策的模拟分析与评价
33.
公路建设中新增水土流失预测优化
34.
河北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实证分析
35.
基于AHP和熵权的跨界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源模糊综合评价
36.
基于补偿价值理论的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研究
37.
基于FCM的煤矿区生态系统环境风险分析研究
38.
采煤影响区生态恢复技术路线研究:以古交市为例
39.
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前景预测
40.
黄河中游区佳芦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41.
安家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42.
剑川县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43.
CDM对湖南小水电开发速度的影响预测
44.
从人水和谐看我国的节水研究与实践
45.
我国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研究
46.
河流生态化整治对策研究
47.
四湖流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
48.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9.
济宁市长沟水源地岩溶水增采数值模拟
50.
水电开发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影响与管治研究——以紫石乡锅浪硗水电开发为例
51.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突围”——以四川省三台县为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52.
紫金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53.
浙江省农村居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54.
山西省铝土矿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55.
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56.
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主要途径
57.
海南省经济增长与污染减排
58.
排污权交易:实现控制SO_2污染的有效途径
59.
环境污染无过错免责与一般民事责任免责的主要区别
60.
青莱高速沿线富官庄采石场地质环境治理方式探讨
61.
论土地资源管理与地质环境工作的统筹结合
62.
全球化语境下资源利用偏向的文化解读
63.
上海区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创新实践
64.
流域环境经济学: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65.
“两型社会”建设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66.
区域环境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67.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人口增长问题研究
68.
中国的能源经济形势、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
69.
中国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环境经济分析
70.
中国城市化网络体系的均衡分析
71.
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72.
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述评
73.
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石油开发对环境和经济影响综合分析
74.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研究
75.
长效运行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系统机制设计
76.
森林碳汇研究与碳汇经济
77.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评价与思考
78.
全国重点城市工业水污染特征分析
79.
京沪穗低碳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80.
城市和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81.
西方人口概率预测研究综述
82.
房地产预警研究进展
83.
中国西北五省会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84.
我国煤炭资源禀赋与国际储量格局分析
85.
我国矿产资源禀赋与静态储产比特征
86.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87.
基于DEA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88.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山东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89.
造纸工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90.
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91.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环境效应分析
92.
巢湖流域产业结构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93.
阜新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及与资金流的耦合分析
94.
上海居民对城市饮用水源的认知分析
95.
农业环境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96.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
97.
赤水河中段水环境质量现状
98.
费用-效果法评价二恶英控制对策的国外研究及其启示
99.
基于GIS的黔东南地区人口密度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100.
基于Ward法的区域空间聚类分析
101.
新三维立体循环经济系统模型研究
102.
橡胶沥青的环境影响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103.
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示范效应分析与对策
1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低碳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105.
“白色污染”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106.
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
107.
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108.
旧城区的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研究
109.
面向城市环境的高层建筑生态策略
110.
农村进城就业人员城市就业及生活境况分析
111.
中央财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优化设计探讨
112.
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发展
113.
浅析我国限期治理制度的完善——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出发
114.
山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途径研究
115.
舟山地区无人岛的开发现状及创新发展
116.
由木兰围场的科学考察引发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思考
117.
鄂西山区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探讨
118.
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119.
完善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体系的几点建议
120.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
121.
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在审核验收中的应用
122.
江苏省农民对养老保险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
123.
廊坊市冬小麦干旱气候分析
124.
济南市南部山区雨水资源化分析
125.
全运会开闭幕式期间济南极端天气的变化特征
126.
建筑节能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房地产业中的作用
127.
非正规环境教育之基本内容探讨
128.
基于生态足迹法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趋势探讨
129.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征文
期 号:
S2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出版年:
2020
2019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