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指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在这其中,德国汉学家顾斌以及我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叶匡正、朱大可都表示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深深失望。诚然,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现状,是不尽人意的。在这样一个深刻的历史变革的伟大时代里,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大作品是匮乏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很多因素的,如市场经济的影响,网络文学创作的风靡以及日益多元化的文学审美取向。但本文,只从作家自身的角度,分析一下,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不尽人意的几个原因。 第一部分谈大众文化时代对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在人文理性与技术理性呈现越来越明显冲突的现在,当代作家面临着最大的迷茫和抉择。到底什么是成功作家的标准?在这个追求名利而放弃信仰的时代,作家表现出的抵抗能力是微弱的。并且作家自身创作素材的匮乏、创作过程的缓慢与市场需求的庞大、快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作家为了迎合市场而放弃了自身的文学信仰。 第二部分谈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作家写作能力的弱化。汉语是有魅力的,汉语写作应该是具有着一定的高度的。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把汉语的这种高度和魅丽表达出来。而计算机语言的智能构词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家对于推敲语言的惰性。作家过分依赖程序化的语言而放弃了对语言使用的主动性。 第三部分谈作家责任感的缺失与精神价值追求的淡漠。体制的因素虽说是外部因素,但是在这种体制下,作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却是作家自身因素。作家创作动力不足,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创作的作品存在着类型化的倾向。同时,作家不再关注社会民生,人民疾苦,一定程度上显现了精神资源的贫瘠与匮乏。 第四部分谈作家文学基本功和素养的欠缺。在这个方面,当代作家与现代作家有着不可企及的差距。这些因素限制了对于优秀世界文学的学习,并且,不够丰厚的文学水平和文学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品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部分简单谈一下对策及出路。在当今社会,作家只有耐得住诱惑,保持自身品质和志趣的高洁,自觉地、主动地在创作中捍卫汉语的主体地位,继续保持对语言的润色和推敲。一如既往的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亲近生活。不放弃自身的学习和深造,不断更新、拓宽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情感资源。才有可能创作出另令作家、读者都刮目相看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