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项跨语用学与翻译学的研究,旨在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语用选择来实现等效翻译的目的。我们的假设是,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个依据动态语境进行连续不断的语用选择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在译语读者身上实现原文在源语读者身上能够产生的等同交际效果。本文所说的语用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文本之前以及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本文所说的等效翻译,是指在译语中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目的、传达源语交际者的交际动机或者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相当于原文在源语读者身上所能产生的交际效果。 之所以要以研究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之间的关系作为我们的课题,是因为语用学与翻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姻”引发了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的空前热情。然而,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探讨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的关系的论著并不多见??“等效翻译”(equivalence translation)这个术语是我们根据现有概念“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演化而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很值得做一番尝试,探讨怎样通过语用选择来实现等效翻译的目的。 我们的尝试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就语用学而言,我们将以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就翻译学而言,我们将以Nida, Catford等人提出的“翻译等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基础。之所以能够把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概念融为一体,进行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研究,是因为按照Gutt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讲,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语用概念,它属于间接交际情景,因为翻译实际上是译者脱离源语语境引述原作者的话语的行为。 在综述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在对等效翻译进行详细分类之后,我们将提出指导语用选择的两条原则,即“源语关联趋向原则”和“译语顺应趋向原则”。为了验证我们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并检验这两条原则的可行性,我们将语用选择粗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论述。宏观层面上的语用选择与意识形态、顾客、译语读者、译者主观性等因素有关。 微观层面的语用选择较为复杂,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重心所在。为了清楚起见,我们把微观层面细分为词汇层面、语义层面、句法层面、文本层面、互文层面、功能层面、文化层面等,在这些层面上逐一展开论述,探讨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语用选择总是离不开语境、翻译的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语用选择总是体现“源语关联趋向原则”或“译语顺应趋向原则”,或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自始至终提醒自己,也借以提醒读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是以互补或平衡的方式运用这两条原则,而不是走极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拓展语用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视角,也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