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研究建国后至“文革”前,即所谓“十七年”电影画面形式风格的论文。与以往对同一时期电影创作的社会学性质研究不同,本文把理论框架直接建构在影片文本本身,从细致的影片读解入手,把握特定时期艺术现象的特质与普遍规律。从某种角度看,本文更类似于一种电影工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架设一道必要的桥梁,使具体创作能从理论那里得到更为直接的借鉴与帮助。影片文本的微观分析与研究是中国电影理论的薄弱环节,本文希望能在这方面做点有益的尝试。 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中景原则”,论述中景镜头作为“十七年”电影画面的主导性元素的观念基础及其运用规律,如中景与前景的统一、景别的渐次变化原则等,而这一论题在与“第五代”电影的历史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第二部分“推镜头”,主要论述推镜头在“十七年”电影中的美学功能及其修辞特质。第三部分“移动摄影与长镜头”,主要展示作为蒙太奇镜头结构内部修辞格的移动摄影与创造连续性人物活动空间的移动摄影的区别,而这种展示同时也是“十七年”自身电影语言形态发生演变的具体说明。第四部分“隐喻”区分了“十七年”电影中的两种表意方式及其特质。同样,这种区分使“十七年”电影自然地有了分期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