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网 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 开
手机知网|搜索

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初探

田玉英

  五代十国去唐未远,各项典章制度基本承袭于唐。但是为了适应五代十国复杂动荡的局势,这些制度又有重要变化,产生了与唐代不同的的模式和特点,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就是如此,它在选任、迁转、班位、宿直、职能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出既是对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北宋翰林学士制度形成前的探索和积累。虽然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特点是军阀割据,武人专权,但是作为“文人之华选”的翰林学士得以跻身于政治中枢,参与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政权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臣的左右时政的能力,和跋扈的武人一起塑造了当时的政治走向,并影响着五代十国乃至北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的格局。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的特点。五代十国翰林学士的选任虽然还是以科举出身为主,但是由幕职而成为翰林学士成为文人升迁的捷径。翰林学士的迁转也出现新的情况:官带礼部侍郎者屡屡出现;枢密使也成为翰林学士新的迁转去向。端明殿学士的创立及其班位次序在五代时期的进一步调整,这些都说明翰林学士制度走向规范化。第二部分考察五代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能,进而分析了它在中枢政治中的地位。唐朝翰林学士一般不带外司职务,从其身份上说,可以看作是内朝官。五代时期,虽然翰林学士的基本职掌还是起草诏书和备参谋顾问,但是皇帝不断派遣翰林学士兼任重要外职或者兼使其他行政职能,比如主持选举、权知重镇、出任使节,甚至行使司法职能。这样使得翰林学士的活动深入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职责权限逐渐扩展。频繁的担任外司职务,说明五代时期翰林学士有从内廷官向外朝职事官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到宋代翰林学士就发展成了正式的职官。第三部分是探讨十国翰林学士的名号、政治作用及其和党争的关系。十国各政权在君主保境安民政策下,内部比较稳定,经济、文化获得恢复和发展。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者设立了众多的学士名号,来扩充他的顾问机构。尤其南唐和两蜀,文人政治比较发达,翰林学士的地位很高,甚至能左右君主废立。十国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文人不但参与政治,而且著书立说,留下很多不朽篇章,促进了经济、文化重心继续南移,为传统文化的保留和文化重心南移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学士;职能;地位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山东大学2006年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