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人地系统”。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趋于恶劣化,并影响到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陷入“越穷越破坏,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近年来,由于建筑业的兴起,对建筑原材料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石材开采业随之迅猛发展起来。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开采石材造成了大量地表塌陷、废弃岩土压占土地、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区域性水破坏等环境问题,增大了治理石漠化的难度,同时其破坏程度已经影响到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多数石材开采都是“掠夺式”开发,导致了开采地周围的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难以恢复到破坏以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生态复垦,尽量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进而通过对破坏者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使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以生态经济学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基础,人工造林为主要技术指导,运用室内工作与野外工作相结合,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花江示范区内不同生态复垦模式的样地进行调查,记载其地形部位、海拔、坡度、坡向和母岩等地貌小环境,初步了解整个示范区石材开采迹地的分布状况;然后针对示范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三种模式(自然状态复垦模式、简易立体化复垦模式、工程化复垦模式),尝试小范围内的作物种植,作为复垦模式的试验区;以 20×10 ㎡面积作为对比标准,对各复垦模式试验区内的所有物种II进行每木测定,同时在试验区内进行固定样地的季度性调查,以此推断出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情况;并在此过程中,实地测绘石材开采初始状态剖面图和三种复垦模式剖面图。在花江示范区,农业生产水平低,社会条件较差,人类开发活动结构单一,商品生产观念淡薄,客观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起点低、难度大。本次实验首次将石材开采迹地定义为:当地农户采用一定的技术力量,凿取大理石用于建材加工和道路建设原料而遗留下来的荒废地。复垦模式的设计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变贫困落后山区“掠夺式”粗放经营所造成的人地矛盾紧张的局面,从而摆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通过监测说明:无论是采取自然方式的模式,还是采取人工造林方式的模式,相对于原始状态的石材开采迹地,其植被覆盖率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花江示范区实际情况,对三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对比而发现:自然状态复垦模式在生态效益上效果明显,投入成本小,但是经济效益差,达不到预期目的;工程化复垦模式生态效益差,投入成本比较昂贵,加之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所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性极差;简易立体化复垦模式的配置结构比较合理,生态效益相对较好,人力、物力的投入较为合理,较好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比较适合花江地区实际情况,也是农户比较乐意接受的方式。本次试验也有不足之处,模式中选用的葡萄苗木,由于花江地区频繁的冰雹袭击,加之病虫害和管理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其种植结果不理想,几乎使种植失败。通过具体监测,我们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在方法上需要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和拟定一个测量标准;针对示范区采石业的合理布局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