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原(1899—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浙江余姚(今慈溪)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有《中国文化史》、《中国田赋史》、《古今典籍聚散考》、《国史旧闻》等代表作。其治史的特点是富于创见,敢于推翻、修正前人的结论,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学术遗产。本文旨在对陈登原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进行考察,力图给予客观的评价,并在学术史上正确定位。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陈登原生平”。概括他的生活经历及学术成果,并对陈登原研究作学术史回顾。第二章为“文化史研究的成果”。陈登原撰写中国文化史目的是为了弥补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的不足,同时也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唤醒中华民族。他运用总体史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史,重视人的作用与地位,关注人民生活。在研究中,他提出了较完整的文化史理论,并运用到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中去。他把中国文化史划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近世期与近世期等五个时期。第三章为“史学研究”。陈登原驳斥“历史无用论”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综述,注重研究历史人物,强调评价人物时要实事求是,摒弃成见。他认为历史会重演,并从偶然或然、抗衡环境、经济、个人心理等十个方面对历史重演的现象作归类总结。他对史料学也有研究,指出史料有主副之分,并提出了区分主副史料的标准。他还身体力行,娴熟地将丰富的史料运用于研究之中,旁征博引是其著作的一大特点。陈登原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认真爬梳大量史料,他指出井田制并不存在。他充分认识到田赋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指出田赋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揭示出两重地主的本质,认为井田制并不存在。他认为学术研究要面向社会,面对现实。针对当时赋税苛重,土地过于集中的现状,提出要进行赋税改革与土地改革,取缔附加税,改革征收制度;主张土地公有,组织移民垦荒,实行工业化。第四章为“在藏书史等领域的研究”。首先总结陈登原对我国藏书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他认为典籍散失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兵燹、藏弆和人事。他总结了前人的藏书经验,提出了保护典籍的措施,主张应进行印行孤本与收集遗著的工作,国家应参与管理私人藏书,提倡藏书家应有“爱书有德”的思想。然后简述冻登原在诸子学与文学领域取得的成果。文末是结语,概述陈登原的主要学术思想,肯定其在我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并回顾了陈登原研究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