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运用比比皆是。中国文化意象言简意赅,幽默生动,常常成为原著中的点睛之笔;与此同时,这些文化意象本身又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往往会激发起中国读者无限的遐想。但是,当我们阅读英译本时,经常遗憾地发现,这些在原著中熠熠生辉的文化意象不是“难觅踪迹”就是“改头换面”,偶尔“抛头露面”时也已失去其在原著中的风采。文化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其翻译上的难度也显而易见,而文化意象翻译本身也与翻译学研究领域中诸多争议性较大的问题紧密相连。因此,笔者决定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的有效途径。文化意象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而当译者将中国文化意象译成不同种语言时,亦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为使研究在深度上得以延展,笔者将专注于中国文化意象的英译,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于其他文化间的文化意象的翻译。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文化意象的定义,并对文化意象的含义和功能进行了探讨。本论文所涉及的文化意象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在读者的脑海里间接地触发对某一事物的联想的文学手法;文化意象的含义源于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而文化意象的含义也因其与中国文化的息息相关而相对固定;作者之所以将文化意象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是因为文化意象有助于强调主题,刻画人物,并提高读者的参与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ii一山目~‘~,.月..网........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中,笔者从现有的文化意象译文着手,对译者的主观目标、客观能力以及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比较倾向使用的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目前,大部分译者仍将“忠实于原文”作为翻译的最高目标,认为自己完全能够“看见”、“理解”、“阐释”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并在翻译实践中倾向于采用“直译”的方法.笔者针对性地提出,对于“忠实”必须要有更宽泛的理解,而且“忠实”未必就是翻译的最高目标;译者因其文化背景完全有可能对某些文化意象“熟视无睹”、“理解错误”或“词不达意”;而“直译”也并非是适用所有含有文化意象的文本的万灵药. 第三部分从宏观的角度提出文化意象翻译的目标和策略,以及译者运用策略达到目标所应具备的能力,并对译者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笔者指出,文化意象翻译应着眼于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充分了解读者以及读者的需求的基础上,探寻满足读者需求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目标,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作用、文化差异、文本分析等,在八种翻译策咯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种;而译者对文化意象的敏感度、双文化能力、对文化意象的含义与功能的分析判断、对读者需求的了解程度等,都是决定译者是否能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因素;译者可以通过实验了解自身的缺陷,努力培养双文化能力,熟悉多种翻译策略以避免过多地、不恰当地使用 “直译”的方法,而解析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也是提高翻译文化意象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论丈的第四部分通过详实的例子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首先从语义角度探讨如何翻译文化意象的意义,指出文化意象1 11~一~~月................山......组织的特点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体现这些特点;接着关注文化意象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详述如何翻译特定上下文中的文化意象;然后研究如何翻译源于中国文化的文化意象,以期通过文化意象的翻译,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文化意象翻译可视作整个翻译活动的一面镜子,对文化意象翻译的思考必然会涉及到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探究。在论文的第五部分中,笔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向译入语文化引介源出语文化,而这个引介的过程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对双语和双文化游刃有余的把握;文化意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与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如何翻译文化意象归根到底就是在研究如何翻译中国文化,或者说,一如何通过翻译传承并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已超出了原文信息传递者的范畴,他在推动文化交流和沟通方面亦担负着文化大使的重任;译者,也只有译者,才能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有实用价值的翻译理论的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虽然翻译理论界百家争鸣,但只有源于翻译实践并真正对翻译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翻译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