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主义方法”的原则。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力求用它作为概括复杂的感受和表现现象的方法。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就是设法增加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感受时间。同时,艺术的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也就成了“结构”和“解构”、“加密”和“解密”的过程。“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虽然是上个世纪初的事,但是对“陌生化”的体验和艺术实践绝非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所独有,而是古今中外文艺实践活动中最普遍的特征。“陌生化”作为一条有着坚固而广泛心理学基础的普遍原则,被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艺术创造的各个不同维度和方向,并充斥于作品的各个层面。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凡有形象的地方,就有‘陌生化’”。今天,有人把“Make it new”视为世界范围内现代派的突出特征,而把“Make it strange”当成后现代派的突出特征。事实上,这些都被作为基本特征,涵盖在“陌生化”的范畴之内。“陌生化”理论成了西方诸多文艺理论的源头。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现象学、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等,都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根据。“陌生化”的确是文艺乃至整个文化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变形”是艺术的“铁律”,也是艺术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认识并掌握这一创造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文艺实践活动中去,以及对于建构一个动态、开放、立体的现代文艺理论体系,都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