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我国的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加入WTO对纺织业而言无疑适逢大发展的好机遇,抓住了关键问题就会事半功倍。本文正是在剖析了当今发达国家纺织业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我国纺织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或威胁),找出了我国的差距即关键症结: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才能增强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否则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造,纺织业将会在新世纪追赶发达国家的阵列中制约国民经济前进的整体步伐。然而纺织企业自筹资本金能力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筹措资金困难,严重挫伤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度缓慢。因而解决其融资“瓶颈”问题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写作本文的意义,一方面是对我国纺织业融资的现状与问题做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拓宽其融资通道,并希望通过对纺织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纺织业融资的现实操作有所裨益。二、文章的体系结构与观点我国纺织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入世后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分析我国纺织业的问题必然不能与国际大环境割裂开来,本文第一章首先从国际纺织业的地位及发展变迁入手,指出科技进步一方面为纺织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纺织技术上的差距,同时着重对我国纺织业的情况作了SWOT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我国纺织业入世后面临的艰巨任务。并通过对产业调整、升级的必要性,现状与原因的分析,引出了本文的论题——融资“瓶颈”问题又是影响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然后,提出了应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的建议。文章的第二章从实践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纺织上市公司融资状况、途径作了分析,包括对龙头股份、申达股份的资产重组、纺织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以及雅戈尔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指出证券市场已成为纺织上市公司重要的资本配置工具,同时找出了我国纺织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的差距与问题:融资金额有限;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比例远远低于增发新股的比例,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融资渠道单调。还进一步提供了拓宽其融资通道的五种途径。第三章将中国纺织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中国纺织业融资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一是东部与中西部上市融资不平衡,不利于开发中西部的劳动力、原料低廉优势,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到东部纺织业发展后劲。二是纺织投入资金欠缺,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三是纺织企业效益欠佳,自筹资本金能力较差,内源性融资能力东部、中西部差距也相当大。四是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匮乏。纺织行业融资主要方式是从银行获得贷款,由于效益滑坡,获得贷款可能性下降。其次对纺织业的融资渠道和策略进行了探讨。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内容;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本市场,境内外上市。在政策上应向有条件的中西部纺织企业倾斜,支持他们在国内A股市场融资,同时也要鼓励东部优势集团公司到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三、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四、向国际金融公司(IFC)申请融资。五、落实纺织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六、尽快建立健全对纺织服装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系统。七、增强纺织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八、采用融资租赁、ABS等融资创新方式。ABS是企业发展取得匹配条件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的可行渠道,在解决对长期资金的巨大需求方面将表现出相当的潜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最后,对我国纺织业的融资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分析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应树立整体、全局融资观念,给予纺织业融资政策支持,给予中西部纺织企业融资扶持,包括上市融资向中西部倾斜。在西部开发和“东锭西移”的战略上,中西部纺织企业可与东部纺织企业联合,相互参股,借助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西部的丰富资源、巨大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少走弯路的目的。还可扩大对外投资、转移部分生产力,实现由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品牌输出的转变。第二,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增强纺织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第三,论述了规模化的必要性,分析了日本和我国宁波、绍兴两市纺织业的规模化,包括对宁波维科集团典型案例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重组与改制,进行组织创新,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利用产业组织政策来进行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济。文章的最后一章研究了纺织企业在入世后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着重融资竞争力方面,因为其他竞争力的实现都要依赖于融资竞争力,并着重对纺织上市公司雅戈尔的资本成本作了具体研究,找出了其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提供了解决方案,其他公司可以此为借鉴。三、文章的创新之处1、从选题讲,入世后纺织业是舆论关注的热点,普遍认为它将是受惠最大的产业,本文找出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