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网 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 开
手机知网|搜索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近200年来沉积物柱的孢粉特征及环境意义

李俊

  随着小冰期的结束,全球气温明显升高,2007年IPCC公布的气候变化综合报告指出:从1900-2000年全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并预测未来将是一个大幅增温的趋势,但是缺乏我国东北地区的研究资料。全球变暖导致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010年7月在五大连池2池的中部(48°46.808N,126°09.965E)获取112厘米的沉积物柱,现场以一厘米为间距分样。通过对样品的210Pb和137Cs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测得年龄跨度为1836-2009AD。通过对孢粉进行实验室处理,共112张孢粉片子,统计到了63个孢粉类型,每张片子可以数得600粒左右的陆生植物孢粉,同时还统计了定量的石松孢子和水生植物花粉。计算每个样品的百分比含量和质量浓度。论文主要得到如下的结果和认识: 1、孢粉组合带Ⅰ(深度112-63cm,1836-1914AD)草本、灌木花粉占了绝对优势(平均为72.5%),且草本、灌木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乔木却相反;孢粉组合带Ⅱ(深度63-28cm,1914-1965AD)草本、灌木(65%-74%)和乔木(26%-35%)的百分含量变化不大,但草本、灌木还是占主导;孢粉组合带Ⅲ(深度28-0cm1965-2009AD)乔木花粉明显增加(平均为41%),其主要是桦木属(Betual)为主,而草本、灌木(平均为58%)还是以蒿属(Artemisa)、禾本科(Poace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为主。 2、孢粉百分含量和浓度特征指示五大连池半湿润区生态环境状况:1836-1914AD草本和灌木占了绝对优势,各科属种变化稳定且覆盖度低,指示生态环境差,说明在小冰期的末期由于季风降雨少,该地也是一个相对冷干的时期;1914-1965AD,这段时期尽管草本含量略微下降,但是各科属种覆盖度的大幅增加以及盘星藻大量出现,指示温度明显升高,季风降雨量增加,生态环境好转;1965-2009AD,草本蒿属(Artemisa)减少明显,而藜科(Chenopodiaceae)升高:灌木喜暖干的榛属(Corylus)和乔木榆属(Ulmus)、栎属(Quercus)的大幅增加,说明了此阶段温度也是明显上升,尽管季风降雨量增加,但相对湿度下降,指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而桦木属(Betula)的增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原因。 3、通过孢粉总浓度、主要的乔木、草本与当地近50年气象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孢粉数据变化与气象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 4、通过高分辨率孢粉指示植被的演替与北半球近200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该地植被的演替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的一个响应。……   
[关键词]:孢粉数据;植被;200年来;生态环境;五大连池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