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网 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 开
手机知网|搜索

论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革新作用

陈思文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出生于1888年10月8日新西兰惠灵顿的一个富裕家庭,是20世纪文坛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厌倦了新西兰的殖民地生活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习俗,只身前往英国寻求更好的文学发展。她环游了几乎整个欧洲,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文学的那份炽热。她甚至曾经在日记中说道:任何事情都无法同写完一篇小说的喜悦相比拟。 不同于当时大部分作家的选择,曼斯菲尔德选择投身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并且是唯一一位将文学声誉完全建立于短篇小说创作上的作家,并被评论界称为“英国契诃夫”、“英国短篇小说女王”、“短篇小说大师”等。在35年的短暂生命中,曼斯菲尔德创作出了93部作品。其中1917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序曲》使得曼斯菲尔德问鼎英国文坛。其他代表作品有:《已故上校的女儿》、《花园茶会》和《幸福》,分别收录在《幸福集》和《鸽巢集》等作品集中。她的大胆前卫和对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创新完全体现在其独特的创作技巧上,例如,内心独白的运用以及特有的情节淡化式的结构。这些从时间上看,要早于乔伊斯和伍尔夫。在对“闪现”和“顿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分析方面,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是展现的最复杂和最完整的。 本篇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正文和结论。 导论部分首先阐释曼斯菲尔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文学地位的确立过程,然后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短篇小说的发展,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 正文由三章组成。按照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第一章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意识的形成和其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创作模仿期(1898年—1910年),创作探索期(1911年—1917年)和创作成熟期(1917年—1922年)。在创作初期,曼斯菲尔德主要是成功地模仿了契诃夫的创作,获得“英国契诃夫”的称号;1911至1917年短篇小说的创作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分别表现在风格、题材和创作手法的使用上;这一探索时期提醒曼斯菲尔德找到了最适合她创作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在这一阶段,曼斯菲尔德在表达手法上日趋成熟,迎来了创作成熟期。《序曲》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曼斯菲尔德对于短篇小说的创新之处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形式上的类似散文的叙事作品和内容上对新西兰文化与田园情趣的挖掘。 第二章分析《序曲》中曼斯菲尔德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运用,包括多重的叙述视角、无情节的写作手法、意识流的灵活运用、内心独白和象征主义技巧的使用。通过分析其代表作中的现代主义技巧的创新性,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式的独家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曼斯菲尔德不再一味的延续和继承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方式,而是从人物内心入手,剖析人物最深层次的真实感受,不断自然的转换视角使得读者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的氛围。象征的运用更是引人思考,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思索”小说中作者想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方式不断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及英国短篇小说发展进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对小说新潮的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奠定了现代派小说的发展基础。她为内心独白、表现视角转移等创作技巧在短篇小说中的运用开辟了新路,在短篇小说领域中取得了乔伊斯、伍尔夫在长篇小说中取得的成就。 最后一章具体阐释了曼斯菲尔德在《序曲》中几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的巧妙组合运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其散文诗式的语言表达,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心选择和编排使得读者能够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感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曼斯菲尔德在《序曲》中更偏爱重复使用一些形容词和介词,来强调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表达的不同重点和情感。另外一些标点符号和修辞的特殊选择使得《序曲》中的语言表达在简单明了的同时更具表现力,更耐人寻味。 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对其写作手法和技巧运用对于现代主义小说的革新作用的概括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真正意识到曼斯菲尔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即将现代主义创作特色与短篇小说完美结合的创新者,以及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曼斯菲尔德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细腻描述,对于在现实生活的失落、寂寞、孤独和变形的失望中挣扎的人们有很大启迪作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短篇小说创作的真正革新者和创始者,为整个短篇小说文学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主义短篇小说;无情节小说;意识流;象征主义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辽宁大学2014年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