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关于经济增长的趋同是否存在、趋同速度的快与慢以及经济增长趋同的诱因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安徽省1998-2009年的地级市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指标分析方法和趋同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差异与趋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缩小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实际人均GDP和实际人均财政收入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评价指标,对1998-2009年间安徽省17个地级市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并过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十一五规划政策实施之后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结构和演变的合理性。 其次,利用趋同分析方法检验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两类趋同情况。第一,利用标准差研究得出地级市间实际人均GDP标准差在1996年至2000年有逐年上升趋势,不存在σ-趋同;2001年到2004年出现了短期的σ-趋同趋势,2005到2006年又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不存在σ-趋同;2006年到2010年整体上看呈现较为平稳的σ-趋同趋势;第二,利用截面数据趋同模型、普通面板数据趋同模型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的β趋同状况,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截面数据回归的结果是有偏的,采用普通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是可信的但是不够准确,而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不仅可信而且更为准确。通过空间面板趋同模型的分析,初始人均GDP与经济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存在条件β趋同,为此得到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很明显的空间效应,一是农业化、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对安徽省经济增长存在正效应,二是政府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效应。 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给出了本文的对策性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