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最初以政治宣传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对他的研究多局限于政治理论领域,然而是瞿秋白的文学造诣很高。在他开山之作《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瞿秋白完成了由“五四”文学青年向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达到了文学才情和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以往的学者对这个思想转变的研究,大都从他的政治生涯角度出发,研究他革命思想转变的过程。其实瞿秋白的思想转变和俄罗斯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涉及,或者只是宏观粗描。因此本文主要从俄罗斯文学对其影响的角度,考察《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反映出的瞿秋白心路历程的变化。 首先,瞿秋白心路历程的起点,是如何俄罗斯文学中典型“多余人”的自责、自省。在《赤都心史》中,他不可抑制的用“中国之”多余人”自喻,对“多余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有这种感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识忧患意。其二,都处在社会转型期。其三,性格相似。但瞿秋白毕竟不是“多余人”,他没有停止在痛苦、迷茫中不能自拔,在对自身进行深深自责和批判的同时,开始为人生、为社会寻找新的出路,这也就是他以大无畏的勇气远赴“饿乡”的原因。这种自责、自省、自励,使他具有了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的思想萌芽。 其次,瞿秋白思想转变的另一个过程是对托尔斯泰的重新认识。瞿秋白对托尔斯泰的偏爱由来已久,苏俄的旅途中,他又多次提及托尔斯泰,涉及托氏的政治思想、学说、作品、博物馆、邸宅以及新俄对托尔斯泰的态度。可以说,在对苏俄社会的考察中,在艺术上他对托尔斯泰依然崇敬,但对托尔斯泰也有从新的认识。新的社会景象,让他从心理上否定了托尔斯泰的学说,也否定自己过去的信仰,最终跳出了“忏悔贵族”的道德自我完善的理想。 最后,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与“多余人”和“忏悔贵族”的思想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在新俄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思想焕发着新生,达到了文学才情和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瞿秋白由“多余人”—“忏悔贵族”—“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也是他文学才情和政治理想相结合的过程。这也是早期学者型领导人共同经过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