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新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老媒体相互竞争与协调共进的蓬勃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我国播音主持从业人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随着媒体事业的进步,其对于播音主持工作者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极大地催生了各大高校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开办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四百所高校设有播音主持或相关专业,加上不少民办院校与广播专业学校的跟进,使原本就很走俏的这一专业更加骤然升温。然而,在这种播音主持办学热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如招生制度不完善,教学体系相对滞后,师资力量匮乏等大量的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据调查,大学毕业以后,不少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外在气质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却因为缺乏对自己特长的认识与培养,没有能够很好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培养一技之长,结果放弃播音主持方面的工作或者是走向边缘化。 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其不足之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事实上,像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开设播音主持专业较早的一些学校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学生培养模式,从而使自己的学生更能符合社会的需要。这些学校的经验和管理模式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本文立足于我们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就业的现状,从多个角度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其研究框架大致如下: 首先,通过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其招生现状、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目前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及大致的就业趋向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在招生、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匮乏、实践能力差以及专业性不强等等。 再次,本文针对当前两种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即播音通道班建设和模块教育模式展开分析论述,希望从中能吸取一些借鉴意义。另外,针对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学校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提升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完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