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大幅震荡。随之我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出台了大量经济政策,随着四万亿投资对经济的注入,我国经济平稳的度过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是从2010年底开始,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又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为何我国经济在制度变迁中的发展会呈现如此大的波动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也趋于频繁化,这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直接把制度因素或制度框架引入到经济发展中来,交易效率为核心,设定具有实际意义的考察变量,通过对交易效率和我国全要素增长率的实证研究,研究我国市场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别以交易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为全文分析的重点,研究我国现阶段市场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市场交易效率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关于交易效率的变量选取了交通交易效率(TRR)、信息交易效率(INR)、教育交易效率(EDR)、市场交易效率(MAR)、金融交易效率(FIR)、政府行为(GOR)六个指标。文章的模型基于新兴古典分工模型的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对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以及分解值,并分别对全国及31个分省从1994年到2009年的交易效率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经济计量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1.我国交通、信息、教育、市场、金融和政府等六个指标的交易效率都与全要生成产率之间都存在较好正相关关系。2.通过面板分析表明在我国交易效率可以通过全要素成产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实际意义的经济增长。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应该加快完善市场的基础结构的脚步,发挥好市场的基础作用,处理好市场主体的关系,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并加速对资本市场的改革速度的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