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网 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 开
手机知网|搜索

重度慢性牙周炎和高龋者牙菌斑变形链球菌的研究

韩峰

   目的: 1.调查分析高龋患者和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dontal Index, CPI)和龋失补牙数(Decay Missed Filled Tooth, DMFT)有无差异,探讨龋病和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关系。 2.研究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m)在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无牙周炎高龋及健康者牙菌斑中生长分布、基因型分布状况。探讨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无牙周炎高龋及健康者的S.m数量和基因型种类有无差别,进而探讨牙周病龋病之间的关系,深化龋病牙周病病因认识,进一步为两种疾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有无交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调取2009年3-7月在河南省口腔医院预防科接受口腔流行病检查的25-65岁郑州大学教职工资料。对高龋患者(DMFT>6)和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平均临床附着丧失≥2.5 mm)(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临床附着丧失)的CPI和DMFT进行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取a=0.05为检验水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方法进行检验。 2.2009年7-12月在河南省口腔医院便利抽样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5-59岁患者29名,分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无牙周炎高龋及健康对照组。采集受试者下颌第一恒磨牙颊侧釉质光滑面龈缘以上菌斑,菌斑样本经振荡、十倍倍比稀释、接种、厌氧培养48h,经镜检后取形态典型菌落次代培养,再次镜检和生化反应鉴定后保种和增菌;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抽提纯化增菌液中的S.m全基因组DNA;采用S和AS作引物对S.m全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鉴定S.m,并计数;采用OPA3作引物对S.m全基因组DNA进行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来比较S.m基因多态性。实验结果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取a=0.05为检验水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对三种不同口腔状态下S.m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对三种不同口腔状态下S.m的基因型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从河南省口腔医院预防科获取的资料中包括重度慢性牙周炎111名,男80人女31人;高龋患者57名,男14人女43人。高龋组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患者患病年龄经检验(t=-3.389,p=.001,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认为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病的平均年龄晚于高龋组;高龋组和慢性牙周炎组的男女在各组中构成比经检验(x2=34.493,p=.000,P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认为高龋组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低于重度慢性牙周炎组中男性所占比例,高龋组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重度慢性牙周炎组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龋组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组的CPI经检验(z=-9.777,p=.000,Wilcoxon秩和检验)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认为高龋组的CPI显著低于重度慢性牙周炎组;高龋组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组的DMFT经检验(z=-9.837,p=.000,Wilcoxon秩和检验)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认为慢性牙周炎组的DMFT显著低于高龋组。 2.不同组牙菌斑中S.m的1g计数,经检验(F=6.685,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认为不同组间不同或不全相同,经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与无牙周炎高龋组S.m的1g计数(p=0.04,LS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牙周炎高龋组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组S.m的1g计数(p=0.02,LS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组S.m的1g计数(p=0.689,LSD-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筛选出260株S.m的临床分离株,其中包括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组94株,无牙周炎高龋组63株,健康对照组103株。260株S.m全细菌组DNA,共有42种基因型,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无牙周炎高龋、健康对照的菌株分别检测出基因型11、18、13种,其多态性在各组内的构成比为11.7%、28.6%、12.6%。 4.不同组牙菌斑中S.m的基因型构成比经检验(x2=9.497,p=.009,pearson卡方检验),认为总体构成不同或不全相同;经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与无牙周炎高龋组的S.m基因型构成(x2=6.548,p=0.01,P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组的S.m基因型构成(x2=0.039,p=0.844,P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牙周炎高龋组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无龋组的S.m基因型构成(x2=7.128,p=0.008,P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结果提示龋病牙周病发病之间存在着可能的对抗倾向,两者的致病菌的相互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2.结果提示S.m做为主要致龋菌其数量与其致龋活性紧密相关;S.m与牙周致病菌之间存在者可能的对抗作用。 3.结果提示S.m基因型具有广泛的多态性,个体携带的S.m基因型种类数与其致龋性关系密切,在龋病和牙周病在发病过程中牙周致病菌占主导时,牙周致病菌的存在可能抑制了S.m数量、活跃性、基因多态性。……   
[关键词]:重度慢性牙周炎;社区牙周指数;高龋;龋失补牙数;变形链球菌;基因型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郑州大学2010年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