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而医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既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也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因此,便形成了新旧两种医学模式下的医德。本文从局部与整体、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以及治病与救人四个方面阐述新旧医学模式对医德的不同影响。1.局部与整体。“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把人看作是一部会说话的机器,把人体各器官看作是机器的零部件。如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则认为,人的心脏是“弹簧”,骨骼是“杠杆”,关节是“齿轮”,神经是“齿轮带”。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则提出,人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不论是以后的器官病理学、组织病理学,还是细胞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均是只重视局部,不重视整体,只重视微观,不重视宏观。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出现的人工器官,如人造心脏、人造关节、人工肾等,也不过是“人……
